杨修智谋怎么样,《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演义注》为基本的史料依据,结合宋元时关于三国的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并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成了这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名著。
罗贯中是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他写过不少好作品,如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他和施耐庵还合著了《水浒传》,能有过这么多作品的创作经历,难怪,他把《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三国演义》成了罗贯中的代表作。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罗贯中画像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角逐和争斗。整部小说,大概可分为五大部分,即黄巾之乱、董卓篡权、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三国演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大戏,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罗贯中纪念馆
通常情况下,读者皆将《三国演义》视为是一部出现较早、描写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这部小说将历史事实和文学表现方法结合得非常好,有宏大的历史场景,又有细致入微的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小说的表述形式浅显亲切,明快流畅,雅俗共赏;小说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有对比映衬,又能奇正结合;既波澜曲折,又多彩多姿;小说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时间的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数百个人物形象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很有立体感;在叙述顺序上,小说主次分明,前后呼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三国演义》承继话本小说的优点,开启明清小说的辉煌,是非常杰出的历史小说。
但是,如果读者能超出文学的角度去看《三国演义》,那么,它远远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而且是一部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谋智术的谋略文化典籍。《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谋略思想,就其丰富性、深刻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来说,它与中国古代的其它谋略著作相比,是毫无逊色的。笔者在一部关于谋略文化的著作里,将《三国演义》与《素书》《鬼谷子》《长短经》《权书》《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等一起列为中国古代的“十大谋略典籍”。虽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是《三国演义》完全可以作为谋略名著来读,实际上,很多读者在阅读时,也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被这部历史小说所描写的谋略观念和谋略故事所吸引,很认真地在欣赏着小说中的智谋故事。《三国演义》是以历史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智谋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不仅被国内很多读者作为谋略典籍来读,而且,就连日本、韩国等不少的学者和企业家,也都把它当成是谋略书来看待,他们从中学习奇妙的管理谋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古典谋略书籍中,《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是最广泛的,成千上万的读者从《三国演义》的故事里学习谋略智慧,《三国演义》所讲的智谋故事长时间来,一直是家喻户晓的。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诸葛亮画像
那么,《三国演义》到底隐含着怎么样的智谋智术呢?它到底是表现什么样的谋略思想呢?
其实,《三国演义》所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即三国时期的历史过程,本身就很具有故事性,小说家很喜欢将这一时期的历史材料作为小说的题材来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过:“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于“智术”和“武勇”的表现也特别精彩。
小说中对“武勇”的描写是非常出彩的,比如:赵云长坂坡于曹魏百万大军七进七出中救阿斗的故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马超在潼关击败曹营诸多将领,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最后与许褚大战数百回合的故事等,都是非常出色地在描写武将的故事。但是,相对而言,可能小说对“智术”的描写比“武勇”还要好。
《三国演义》的每一回,基本上都有妙趣横生的智谋故事。小说对于智谋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棒,众多惟妙惟肖的智谋人物让读者呼之欲出,宛在眼前,而他们的智谋更是令人惊叹。比如,的诸葛亮智谋非一般智者所能比拟;司马懿的“阴谋”无人能出其右;庞统、徐庶足智多谋,出类拔萃;郭嘉多谋善断,智慧超群;周瑜英姿飒爽,智谋深远;陆逊儒士风范,智略过人;杨修聪明绝世,持才自傲;贾诩纵横捭阖,多谋善变;程昱有胆有识,才华横溢,等等。《三国演义》的很多“智术”故事传播极广,成了民间学习智谋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民间把三国故事编成了“三国拳令”,大声吆喝的喊着酒令:“单刀赴会,二士争功,三顾茅庐,五关斩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伐中原,十面埋伏。”
下面,谈谈《三国演义》谋略思想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深刻奇妙的军事韬略。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非常真实,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表现得很彻底,将谋略家们在战争中施展自己的智谋表现得异常精彩。《三国演义》的作者很擅长于描写战争故事,他写出了波浪壮阔的战争场面,写出了战争中各种人物的出色表现,写出了战争中战略战术的运用,写出了兵法、兵学在战争中的运用,写出了每一场战争的不同特点,写出了在不同具体条件下每一场战争的不同特点等。作者对战争描写堪称战争小说的经典。
比如,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描写地十分细致,而且写得很有立体感。作者对战前的准备,战时的激烈争斗,战后所延续的各方面角逐等,都作了详细的描绘。比如,战前有围绕战争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的较量,参战各方在战争中的斗智斗勇,战争中地理气候条件的利用,后勤钱粮的保障,将领的选拔和任用,以及诈降、反间、劝降、策反等等计谋的运用等,都写得很精彩。而是对于战争的谋划,对于双方统帅的分析,对于战争趋势的预测等,都表现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小说对战争的描写不是着重于武力的较量上,而是重点放在表现指挥员的军事谋略方面,放在体现战争中的兵学韬略方面。小说对战场上拼杀的描写虽然很精彩,但是,小说中所体现的战争谋略的运用,军事策略的实施,战术的运用,交战前“庙算”等,才是更耐人寻味的。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赤壁大战图画
《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可以说就是对中国古代兵法如《孙子兵法》等的形象注解,古代兵学的不少奥秘,就体现在《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之中。仔细读读《三国演义》关于战争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的描绘,相当于阅读好几部的古代兵法。笔者认为,罗贯中关于赤壁大战等战争的描写,一点儿也不会输给雨果在《九三年》和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于战争的描写。
《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智谋智术,你了解吗?
赤壁大战剧照
第二,把谋略思想谋略置于传统文化的坳土中,突出了古典谋略的文化意韵。
《三国演义》不仅形象生动地通过历史故事来展示谋略思想,而且还将谋略思想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阐述,很有效地突出了谋略的文化意韵。比如,小说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古典文化观念,借用于表述魏、吴、蜀三国的基本态势,述说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的基本状况。
在三国领头人中,刘备的人缘极好,他以大汉皇叔的名分,带着仁爱的名声,礼贤下士,笼络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武将文臣。比如,在武将方面,刘备得到当时的顶尖“武勇”人才,有了“五虎上将”,除了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两位义弟之外,刘备还得到了忠勇无比、处事稳妥的名将赵云,得到了万夫莫敌的飞将军“锦马超”,得到了勇毅冠三军的老将黄忠;在文臣方面,刘备兼得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本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而刘备将两人都收入他的阵营中,此外,徐庶虽身在曹营,但心仍是向着刘备阵营的,所以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还有,陶谦“三让徐州”,想让刘邦主政徐州;荆州牧刘表病危时也想将荆州托让给刘备等等,都表明刘邦占尽了“人和”优势。
与刘备相比,东吴孙权承接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而且有长江天险作屏障,进可攻,退可守,特别是江东乃富饶之地,钱粮充足,孙权确实是占了“地利”优势。
曹操虽在“地利”方面不如孙权,在人缘方面比刘备也略差一些,但是,曹操当时的行动是很符合“天时”的,汉末三国初,天下呈纷争之势,群雄并起,处于“合久必分”时期,曹操顺应大趋势,以其一代枭雄的气势,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事原则,实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替天子行令的优势,曹操缺是是占了“天时”优势。
后来,纷争的最终结果是“三国归晋”,占“天时”的曹氏集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算是顺“天时”了。可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立场却是“拥刘反曹”的,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的影响所造成的,当时的学者多是坚持儒家的仁政学说。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传统知识分子看来,刘备代表着是王道的正统,所施的是“仁政”,而曹操施行的是暴政,曹操试图“篡权”,是该受到谴责的。很有意思的是,《三国演义》在篇幅比重上的安排,也是“尊刘反曹”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而在对魏、蜀、吴三国态度上,作者明显反应了当时民间“尊刘反曹鄙吴”的主要倾向,并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态度,小说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当时民间对汉朝复兴的希望,也表现出皇室正统的思想,尽管当时这种思想倾向已不适时宜。小说前面用了三十三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二十四年,其中,有七十一回半写了刘备从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二十七年,而以后的四十六年只用了十五回半就草草收场了。显而易见,对刘备集团的描写是作者最重视的部分,也是小说的主要内容,而对其他的,却没有那么重视,作者明显的是“尊刘反曹”。
第三,以生动历史故事来阐述古代奇妙的谋略思想,生动地述说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智谋韬略。
《三国演义》的作者熟练地利用《三国志》《三国演义注》等史书的材料,结合宋元时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进行精彩戏说,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各种斗争谋略,表现各种各样的斗智故事,包括宫廷斗争、官场进退、敌友捭阖、战场角逐、外交争夺、谍战风波等等,或许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古代谋略的典例宝库,其谋略事例之精彩,表达智谋之到位,是史上其它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比如,“桃园三结义”很有深意,它表现了儒家仁义精神,反应了儒家伦理的“孝悌”观念,《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历来认为,对父母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而刘关张的“兄弟之情”成了史上结义的典范,他们体现的正是“孝悌”之情,是君子之义,这即是儒家的德治谋略。再如,“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也很精彩,当时,董承笼络刘备,欲联手反曹,而刘备担心曹操加害于他,于是,以在后园种菜作掩饰,实为韬晦之计,而曹操待刘备不错,青梅煮酒,请刘备一起于小亭畅饮,纵论天下英雄,曹操指出他与刘备皆是当世英雄,刘备心虚,因害怕而手颤,丢失箸子,还好,刘邦反应不慢,便假口被雷声所吓,进行掩饰。故事表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见识非凡;表现了刘备胆小,有智谋,但也很虚伪的特点,这描写小说中两位“英雄”在进行着心理较量。又如,“舌战群儒”的故事,很值得细读,作者描写了蜀国军师诸葛亮去东吴当说客而智斗吴国诸儒者的故事,当时,与魏、吴相比,国蜀算是弱国,而“弱国无外交”,况且,诸葛亮又是一位年轻的军师,出使英才会聚的江东,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诸葛亮的江东之行又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必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描写了诸葛亮凭着其满腹经纶和敏锐难辩,纵横捭阖,舌战东吴一群大儒,驳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在鲁肃的协助下,成功地说服了孙权同意吴蜀的联盟计划。小说描写的这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写得非常好,一点也不逊色于《战国策》所描绘的纵横家的论辩故事,诸葛亮与苏秦、张仪相比,更睿智,更有胆识。这里作者表现的是纵横谋略。还有,“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探讨蜀国战略计划的故事,诸葛亮“智算华容”中的巧妙用人的故事,“安居平五路”诸葛亮化解危机的故事,司马懿“诈病骗曹爽”以退为进的故事等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智谋意蕴。小说以生动的故事来表现政坛角逐、军事较量、外交纵横、人才争夺和精英对决等方面的谋略,这对于谋略文化的广泛传播,是很有意义的。
第四,《三国演义》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谋略故事和用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大推动了传统谋略思想的传播。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历史小说,其情节跌宕起伏,表达生动趣味,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广大读者对其爱不释手,特别是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显得明快流畅,有雅俗共赏之味,其笔法富于变化,很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小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很多与谋略有关的名词、成语、故事等传播很广,这对于中国古代谋略思想在民间传播是非常有利的,这大大有利于古代优秀谋略思想为广大大众所借鉴和吸取。像诸葛亮的“空城计”,王允的“美人计”,周瑜设计的“反间计”,黄盖的“苦肉计”等,皆已成了民间常借用的计策;而“草船借箭”(诸葛亮)、“望梅止渴”(曹操)、“锦囊妙计”(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言过其实”(马谡)、“三马同槽”(曹操)等等,也常被传播;至于“狭天子以令诸侯”“生子当如孙仲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庞统献连环”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将智谋思想送到了市井、坊间,传播到广泛大众之中,影响极其深远,普及了中华古典智慧,很值得点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商川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lgvs.com/zhishi/649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